爱体育- 爱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泸水市“组团式”教育帮扶纪实
2025-10-12爱体育,爱体育官方网站,爱体育APP下载
作为“组团式”帮扶人才的一员,刚刚才到泸水市第一中学任教不满一个月的下关一中教师尹心洁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站在教学楼前,望着操场上正在进行体育课间活动的学生们在阳光下快乐地奔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2年9月上海浦东新区根据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要求,从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协作交流等方面推动怒江教育高质量发展。泸水市充分依托帮扶资源,在“组团式”帮扶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形成“一对三”的帮扶格局,“输血”与“造血”并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得到成长,在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质教师队伍的同时,点亮山区教育新希望,续写了新时代“江海情深”的动人篇章。
“中组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学校”,一个标识牌醒目地挂在泸水市第一中学的校门口。得益于“组团式”帮扶的深入推进,2025年,泸水一中高考取得显著成绩,特控线人,多名学生考入省内外重点高校,艺术、体育类考生专业成绩突出,多人被艺术类、体育类本科院校录取。
泸水一中的发展是沪滇“组团式”帮扶的生动缩影。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怒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艰巨,脱贫地区的教育依然面临发展滞后、发展不均衡问题。
“过去我们搞帮扶,多数是派一两个骨干教师来支教,属于单兵作战。”泸水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和文丽坦言,泸水市地处滇西横断山脉腹地,教育基础薄弱曾是制约发展的“硬伤”。这种“单兵作战”的局限性,在偏远山区教育发展中尤为突出。
按照“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沪滇两地改变零散选派帮扶人员的传统模式,从点对点“单打独斗”升级为“组团式”协同作战,通过“组团式”帮扶升级教育教学模式。受援学校均由扶教师和省内帮扶教师组成5至8人的帮扶团队,帮扶团队内既有管理人员、又有专任教师,做到学科配比均衡、结构合理。
“帮扶工作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团队在战斗,背后是一个区、一座城、一个集团。”中组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成员、担任泸水市第一中学校长的张权说。
2025年共有27名帮扶教师到校,涵盖初高中各学科。通过“师徒结对”机制,帮扶教师与本地教师共同备课、教研,形成“一对多”的帮扶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泸水一中充分发挥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引导有特长兴趣的学生选择艺术、体育类专业发展。2025年多名艺术、体育类考生专业成绩突出,被艺术类、体育类本科院校录取。
“组团式”教育帮扶,绝非简单的师资输送或物资援助,而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资源整合行动。
为了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帮扶团队发挥帮扶干部人才“种子”作用,不再满足于“输血”,而是着力构建“造血”机制,组建由帮扶教师担任学科组长、教研带头人、带教导师,通过结对帮带一批、跟班锻炼一批、研修培训一批相结合,形成“一对三”师徒结对机制。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支持开展远程教研、同步课堂、学生研学等活动,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带动本地教师专业成长。同时,东西部协作资金项目支持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实验室建设。
“带着责任来,留下技能走。”是每一位“组团式”帮扶队员都在践行着的誓言。通过“组团式”帮扶“省管校用”等方式,形成了一条“输血造血活血”的完整链条,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浸润计划”为全面推进“五育”并举理念,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选派第四期“浸润计划”帮扶教师56名,这些教师为泸水各驻点学校培养体育美育学科带头人,有效提升了学校的体育美育教育水平提高。
从乡村到城镇,县域“造血”能力进一步提升,泸水市教育事业迈出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坚实步伐,从“有”到“优”、由“优”向“强”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我们来到这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来讲是新鲜的刺激,对于泸水市第一中学的老师们也是新鲜的刺激。”帮扶教师尹心洁说,会尽量多地把与北师大、巴蜀中学、云师大附中的专家老师交流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把先进的理念、先行区的经验与泸水市第一中学真实的学情相结合,琢磨出一套属于泸水市第一中学的新模式,为泸水市第一中学的腾飞竭尽全力。
被帮扶的语文教师罗仁秀感慨道:“以前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是数据驱动、精准教学。”学校组织的师徒结对活动,使我在教学上有了引路人,帮助我逐渐走出尴尬、困箬的境地。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更加主动、虚心地向师傅学习,将师傅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转化为教育教学上的动力,争取在工作中更快速地成长。
每周一到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泸水一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劳动、音乐、美术、无人机等选修课程,丰富的课程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发展自我、实现价值的认同感,促进了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学校我可以参加选修课,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堂也变得更有趣,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满堂灌,而是引导我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正在读高一的泸水一中学生安智勇说。
泸水市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AI+教育”模式落地。开发具有民族融合校本课程(如傈僳文化、边疆特色),建设学科资源库,丰富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实施“一生一策”培养计划,加强对学困生的个性化辅导,组织优秀学生外出研学或者开展“云研学”,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
邀请上海建平教育集团学科名师开设解读新教材、新课标讲座,举办学科教学竞赛,组建泸水市第一中学心理成长中心依托名师帮扶资源,泸水市积极构建“高校教师支教团队学校”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推动边远地区教研观念转变、将教学式帮扶融入本地教师培养,带动和辐射泸水教育发展。
名师工作室中含有泸水成员已达56人,他们通过参与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这些名师工作室还积极培养州级名师、市级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名师等人才,截至目前,共培养州级名师3名,市级名校长10名、名班主任25名、名师27名,为泸水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泸水市第一中学心理成长中心成为全州标杆,科技教育获“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称号。
“黑板上写满的不仅是公式,更是教育理念的碰撞。”帮扶团队领队张权介绍,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党组织在帮扶项目中的统筹作用,建立帮扶成效评估与反馈机制。推动帮扶资源向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管理提升等软实力建设倾斜。
利用“组团式”帮扶人才聚集的契机,泸水市全链条推动学校教育质量、教师队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更加多元化,提高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知识重构、“导学案”编制能力和中高考试题习作与研究能力,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实践应用,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无界融合。
教育为媒、跨越山海、真诚相待。从硬件改善到软件提升,从教学改革到人才培养,“组团式”教育帮扶如春风化雨,让教育之光照亮怒江大峡谷,使更多的边疆孩子依靠教育和知识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奔向美好未来。(和彪 廖若华 熊文智)